碳中和汽油价格贵-碳中和 涨价
1.碳中和的作用
2.碳中和就代表灭绝内燃机吗
3.什么是碳达峰和碳中和
碳中和的作用
“碳中和”是一个新鲜名词。英国已兴建首个“碳中和”生态村。新牛津英语字典2006年度词汇就是“碳中和”。通俗地说,你日常活动可能制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通过植树等方法来中和抵消。令人欣喜的是,“环保”二字已经开始融入到百姓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人已把环保变成生活自觉。在许多有识之士那里,“碳中和”已成为自发行动。曾在凤凰卫视《锵锵三人行》中看到,一位京城嘉宾说自己尽量不开私家小车了,难以避免要开车出去,就累计一年的碳排放量,到植树时节就去郊区栽种一定量的树木来中和抵消。“碳中和”行动,是“绿色奥运”的“现在进行时”;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是应对全球变暖的必由之路。目前全球气温已达12万年来的最高值,急待每个人改变自己的不良生活方式。
外来词“碳中和”,自然让人想起中国传统的“致中和”。《中庸》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致中和”是三个多么美好的字眼,但要达到天人合一,达到万物皆育,达到和谐之境,确实也不容易。为了经济增长,我们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已经太大;今天如何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如何全方位达到“碳中和”,是一个很严峻的现实问题。
“碳中和”涉及政府行为、企业行为、个人行为,仅凭百姓个人行动是远远不够的,因为生产导致的碳排放,比生活导致的碳排放更严重、更厉害。如果各级官员、各家企业都能争戴环保和绿化的“绿帽子”,甩掉浓烟滚滚污染严重的“黑帽子”,那多好。“碳中和”要想“致中和”,就需要全民族的共识,需要全社会的行动。
有认识才会有行动,而且行动要持之不懈。比如两岸包机直航,航线“截弯取直”,减少汽油耗费,台湾地区***就说这也是“节能减碳”。可现实中还有很多地方尚缺“节能减碳”意识。
森林树木,就像地球之肺。科学家说,城里的一棵大树,抵得上五六台空调;不仅带来阴凉,而且还能中和二氧化碳。每一棵树,都是那么的宝贵。难怪荷兰为了一棵树而大打官司:二战时,14岁的犹太小女孩安妮·弗兰克躲避纳粹抓捕藏进密室,写下感人的《安妮日记》,日记中写到的一棵栗树,几乎是唯一可见的窗外景象,是她赞美大自然的唯一对象,也给幽闭带来自由的无限遐想。如今这“安妮栗树”已150多岁高龄,成了“文化之树”,因病害而老朽,有倾倒之危险,危及了公共安全,面临被砍伐的命运。当地为了拯救这棵树,已经花了十几万欧元。法庭发放了砍伐许可证,但在荷兰引发强烈反对,结果官司打了好几回,博弈进行了很长时间。不管“安妮栗树”的最终命运如何,其国民这样看重和保护一棵树,其精神文化层面不就是“致中和”的高境界吗。
自然多么好:人类排放的碳,靠的是森林树木给吸收。但自然环境最弱势。最可怕的是,人类对环境往往拥有“合法伤害权”。环保作家徐刚说:“中国,你要小心翼翼地接近辉煌。”说得真好。如果不小心翼翼,那么“辉煌”其实是海市蜃楼,无法接近。人类需要精神内守、需要行动外化;有了精神内守“致中和”,才有行动外化“碳中和”。
碳中和就代表灭绝内燃机吗
碳中和不是就代表灭绝内燃机。
内燃机的热效率相比于发明之初,已得到了大幅提高,汽油机最高有效热效率可达到40%以上,柴油机最高有效热效率可达到50%以上;但根据美国汽车研究理事会(USCAR)报告,活塞式内燃机结构最大有效热效率可以实现60%。若对内燃机进行根本性改造,极限有效热效率可实现85%。可以看出内燃机热效率提高还有巨大的空间。
碳中和为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然后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简单来说,就是产生多少二氧化碳,就用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合理方式处理多少二氧化碳。
政策背景
2021年2月02日,《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要深入贯彻党的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落实、决策部署,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
全方位全过程推行绿色规划、绿色设计、绿色投资、绿色建设、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生活、绿色消费,使发展建立在高效利用资源、严格保护生态环境、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基础上,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确保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推动我国绿色发展迈上新台阶。
什么是碳达峰和碳中和
什么是碳达峰、碳中和呢?
碳达峰指特定区域(或组织)年二氧化碳排放在一段时间内达到峰值,之后在一定范围内波动,然后进入平稳下降阶段。碳中和指特定区域(或组织)一年内所有二氧化碳排放量与清除量达到平衡。碳达峰就是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再慢慢减下去。
碳中和,是指在规定时期内,二氧化碳的人为移除与人为排放相抵消。简单来说,碳中和就是人为碳排放≤人为碳移除。人为排放即人类活动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包括化石燃料燃烧、工业过程、农业及土地利用活动排放等。人为移除则是人类从大气中移除二氧化碳,包括植树造林增加碳吸收、碳捕集等。
拓展:为什么要实行碳中和??
中国人口众多、气候条件复杂、生态环境整体脆弱,是全球气候变化敏感区之一,也是受气候变化负面影响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中国实现碳中和,将有利于防范灾害性气候“黑天鹅”风险、化解气候变化“灰犀牛”风险,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气候变化造成的损失。同时,实现碳中和,意味着一个以化石能源为主支持发展的时代终结,一个向非化石能源过渡的时代来临。实现碳中和首先要在某些领域实现碳达峰——即排放达到上限,不再增多。特别是要在钢铁、石化行业和工业生产、燃煤企业等行业领域率先开展碳达峰行动。
21世纪将成为碳中和世纪。煤炭将很少被使用,太阳能、风能、核能等清洁能源将成为主力军。当人们出行时,无论乘车、坐飞机还是轮船,其动力将主要来自电能、生物质燃油或者氢燃料,而不是汽油或者煤油。届时,人们将呼吸到更清洁的空气,生活方式将更加低碳。实现碳中和与每个公民都息息相关,必须人人参与,坚决做到能选择公共交通就不开车,尽量减少浪费,学会垃圾分类等。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