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中石油价格-温县中石油价格调整
1.棕刚玉有什么用途?
2.北京交通大学比较
3.我国水与供水安全区划结果
棕刚玉有什么用途?
棕刚玉的使用范围
1、喷砂--磨料硬度适中,堆积密度高,无游离二氧化硅,比重大,韧性好,是理想的“环保”型喷砂材料,广泛应用于铝型材,铜型材玻璃,水洗牛仔服精密模具等领域;
2、自由研磨--研磨级磨料,应用于显象管、光学玻璃、单晶硅、镜片、钟表用玻璃、水晶玻璃、玉器等领域的自由研磨,是国内普遍用的高级研磨材料;
3、树脂磨具--磨料具有颜色合适、硬度好、有韧性、合适的颗粒断面类型和刃口保持度,应用于树脂磨具,效果理想;
4、涂附磨具--磨料是砂纸、纱布等生产厂家的生产原料;
5、功能性填料--主要用于汽车制动件、特种轮胎、特种建筑制品等领可作为修筑高速公路路面.飞机跑道.码头.停车场.工业地坪.体育场地等耐磨材料;
6、过滤介质--是磨料的新型应用领域,用粒状磨料作过滤床的底层介质,净化饮用水或废水,是国内外新型的水过滤材料,尤其适用于有色金属选矿:石油钻井泥浆加重剂:
7、水力切割--是以磨料作切割介质,依靠高压水力射流进行基本切割,应用于石油(天然气)管道、钢材等部件的切割,是一种新型、环保、安全的切割方式.
北京交通大学比较
0202 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排位10
1 中国人民大学
2 北京大学
3 中央财经大学
10 北京交通大学
0711 系统科学(一级学科)排位1
1 北京交通大学
2 北京师范大学
3 华东师范大学
0803 光学工程(一级学科)排位7
1 浙江大学
2 清华大学
3 天津大学
7 北京交通大学
0808 电气工程(一级学科)排位16
1 清华大学
2 西安交通大学
3 华中科技大学
16 北京交通大学
0810 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排位11
1 清华大学
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3 北京邮电大学
11 北京交通大学
0814 土木工程(一级学科)排位12
1 同济大学
2 清华大学
3 哈尔滨工业大学
12 北京交通大学
0818 地质与地质工程(一级学科)排位16
1 中国地质大学
2 中国石油大学
3 西北大学
16 北京交通大学
0819 矿业工程(一级学科)排位10
1 中国矿业大学
2 中南大学
3 北京科技大学
10 北京交通大学
0823 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排位3
1 西南交通大学
2 东南大学
3 北京交通大学
1201 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排位16
1 西安交通大学
2 清华大学
3 大连理工大学
16 北京交通大学
1204 公共管理(一级学科)排位19
1 复旦大学
2 武汉大学
3 北京大学
19 北京交通大学
物流管理排位1[4]
1 北京交通大学 A+
2 华中科技大学 A+
3 大连交通大学 A+
产业经济学排位3[5]
1 东北财经大学 A+
2 厦门大学 A+
3 北京交通大学 A+
交通信息及控制排位1[6]
1 北京交通大学 A+
2 西南交通大学 A
3 武汉理工大学 A
4 大连海事大学 A
道路与铁道工程 排位5[7]
1. 长安大学
2. 西南交通大学
3. 同济大学
5. 北京交通大学
信号与信息处理 排位6
1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A+
2 北京邮电大学 A+
3 电子科技大学 A+
6 北京交通大学 A+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排位 11
1 西安交通大学A +
2 清华大学A +
3 浙江大学A +
11 北京交通大学A +
12 湖南大学A +
软件工程排位15
1、南京大学
2、清华大学
3、复旦大学
15、北京交通大学
2009年中国最具影响力MBA榜单排位13[3]
1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2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3 南开大学商学院
13 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2009年中国最具价值的EMBA排位8[3]
1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2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3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
7 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2009年中国最具影响力中外合作MBA 排位8[3]
1 香港科技大学/美国西北大学
2 同济大学/法国国立桥路大学
3 清华大学/香港中文大学
8 北京交大/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大学
简水生 中国科学院院士 光纤通信及电磁兼容专家
江西萍乡人。1953年毕业于北京铁道学院电信系。北方交通大学光波技术研究所所长、教授。建立了JN和IK函数,丰富了Bessel函数理论,研制成我国第一根偏振保持单模光纤;三万至三十万象素石英传像光纤;双窗口双零色散光纤;动态单纵模激光器;异型钢丝超强型束管式光缆系列。目前正在从事的国家重大课题有:利用漏泄波导综合光缆和光纤陀螺实现高速铁路列车实时追踪系统的研究;OTDM光孤子通信关键技术的研究;光纤光栅色散补偿的研究。历任国家自然科学奖信息学部评委、北京市通信与信息技术顾问组组长等社会兼职。由他主持的四项属国际前言的国家863课题均通过了国家验收,全部评为A等。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徐叙瑢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光学专家
山东临沂人。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1955年获苏联科学院列别捷夫物理研究所物理数学副博士学位。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北京交通大学光电子技术研究所所长。50年代以来,在领导光致发光、阴极射线发光、放射线发光和场致发光等研究中取得重要成果;发现了光电子与热电子的复合及俘获截面之比的明显差别;突破了导带电子不可区分的概念及新的分析加热发光的准确方法;在瞬态光谱、能量传递、场致发光方面都有独创。在第三代场致发光的原理及应用方面独辟蹊径。发现了类阴极射线发光及无机有机异质结薄膜中的混合激发发光。组建了中国发光研究基地,培养了科技骨干,促进了发光学会及发光学报的创建,开展了国内、外的学术交流。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徐寿波 中国工程院院士 综合能源工程、技术经济学专家
浙江省绍兴市人。1955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动力系,1960年毕业于前苏联科学院能源研究所,获技术科学副博士学位。现任北京交通大学综合能源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物流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是我国综合能源工程学主要开拓者和奠基人,也是我国技术经济学的主要创始人和奠基人。在综合能源工程学和技术经济学两个学科领域共取得理论和应用成果300多项,获全国科学大会奖、中国科学院、国家计委和北京市等各种奖励10多次,其中获科技进步奖8次(省部级一等奖和国家三等奖各1次,省部级二等奖4次,三等奖2次)。17年被评为中国科学院先进工作者,1991年获院特殊津贴。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梦恕 中国工程院院士 隧道及地下工程专家
河南省温县人。1964年毕业于唐山铁道学院获硕士学位。铁道部隧道工程局高级工程师、副总工程师;北京交通大学隧道及岩土研究所所长;北京交大隧道及地下工程试验研究中心主任、博导教授。开拓了铁路隧道复合衬砌新型结构领域的理论研究,摸清了结构受力特点、机理,确定了施工要点及工艺;主持并参加大瑶山隧道深孔光面爆破、喷锚支护、周边钻孔预注浆等关键技术成果的开发、研究和应用,实现了大断面、大型机械化快速施工,使长大隧道修建技术有了重大突破;主持双线铁路隧道不稳定地层信息化施工,首次系统地创新了超前支护稳定工作面支护体系的理论分析和应用;主持创造了“浅埋暗挖法”修建城市地铁和车站的施工配套技术,为城市地铁及地下工程修建开辟了一条新路。主持国内多条海底、江河水下隧道的设计、施工研究,多次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一、二等奖。人事部科技一等奖,第九、十届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洪涛 中国工程院院士 医学生物学专家
山东省荣成人。现任国家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学研究所首席科学家,北京交通大学理学院生物科学与技术研究所所长,博导教授。 1986 年被国家人事部命名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家”,1990 年起享受特殊津贴。 中华医学会医学学会荣誉主任委员,“中华实验和临床学杂志”总编,太平洋科协理事及公共卫生与医学科学委员会。是中国生物医学电子显微镜学科的主要开创者。近年来,他主攻朊、轮状、流行性出血热等的基因工程疫苗和基因工程药物。 获得了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世界卫生组织功勋服务奖等省部级以上国内外奖励 18项。著书 10本,许多属于我国最早并广泛使用的主要教科书。发表论文300余篇,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70余名。1996 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2 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施仲衡 中国工程院院士 地下铁道专家
上海市人。1959年8月毕业于莫斯科铁道运输工程学院,获副博士学位。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城建设计研究院教授级高工、高级顾问,中国地下铁道工程咨询公司总工程师,北京市人民专家顾问团专家顾问,北京市轨道交通指挥部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施仲衡教授在盾构研究中,提出极限平衡原理设计切口环法;主持铁道部重点科研项目,研制了我国第一台压缩砼衬砌盾构;主持国家计委重点科技项目-局部气压盾构的研制。在北京地铁一期工程建设中,提出深埋改浅埋方案,主持完成了浅埋地铁车站关键性技术的试验研究;主持完成了北京地铁复八线规划和初步设计;主持我国地铁与轻轨项目的评估,在优化技术方案、统一建设标准、控制建设规模和投资等方面,为国家决策提供了依据。主持完成“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中子课题“大城市综合交通发展战略”。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大哥,天津财大只是财经类学校,你看看你们的高考分数哪个学校高啊,大学最重要的就是学校的整体实力和你周围同学的实力,多余的我也不想说了~不是985的原因是国家把985的新增名额给了国字头的学校了~
我国水与供水安全区划结果
将地下水、地表水、降水作为考虑因素,用层次分析法和层次叠加法,区划我国水及供水安全。
层次分析法是系统工程中对非定量事物进行定量分析的一种简便方法,它把复杂问题中的各因素划分为相互联系的有序层,一方面能充分考虑人的主观判断,对研究对象进行定性与定量的分析;另一方面能把研究对象看成一个系统,从系统内部与外部的相互联系出发,对各种复杂的因素进行逐层分析。
层次分析法和层次叠加法重点在于能对复杂事物中各因素赋予恰当的权重,因此适用于水的开发利用与水的安全区划。将全国酸雨区域分布图和全国多年人均利用降水量分布图进行叠加,分析后得出全国大气降水供水安全性分析图;将全国地表水水质图和全国地表水量分布图进行叠加,分析后得出全国地表水供水安全性分析略图;将全国地下水水质量分布图、全国地下水可开量分布略图、全国地下水污染分区图、地下水超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进行叠加,分析后得出地下水供水安全性分析略图。进而将全国大气降水供水安全性分析略图、全国地表水供水安全性分析略图、地下水供水安全性分析略图进行叠加,分析后得出全国水与供水安全区划图(附图13)。
全国水与供水安全区划图根据我国水与供水安全状况将我国大致划分为四部分:
Ⅰ.水与供水安全区。主要包括西藏和新疆、青海、四川的部分地区。该区地下水量较丰富,是我国主要河流的水源地,我们需加强对该地的水保护。西藏的水相当丰富,据统计,全自治区水总量4482×108m3(不含地下水),按全自治区人口和耕地计算,人均占有水量和亩均占有水量均居全国首位。冰川和地下水平均年径流总量为3959×108m3,约占全国总数的12%。西藏有数百座雪山,成为巨大的天然水库,是我国冰川最多的省(区、市),冰川面积2.62×104km2,约占我国冰川总面积的一半。冰川融水不但利于农田灌溉、人畜饮用,而且成为西藏河流与湖泊的重要水源。西藏各河流径流量大小相差悬殊,雅鲁藏布江是自治区内最大的河流,平均年径流量仅次于长江、珠江、黑龙江,居全国第四位。西藏有大小湖泊共1500多个,面积达2.4×104km2,约占全国湖泊总面积的?。近年来,由于受自然、人类社会的频繁开发建设且未能合理保护的多种因素的影响,该区水土流失有加剧的倾向,应引起我们高度重视。人口聚居地的水污染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如果不加以有效治理和保护,水污染问题也将制约西部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Ⅱ.水与供水较安全区。主要包含有4个亚区,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北、东北和西南地区。每个亚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和自然属性不同,引起供水较不安全的因素也不同。在西北和东北地区是以地下水为主要的供给水源,尤其是西北地区的新疆。西北地区气候干燥、降雨量少、蒸发量多,使得地表水系较不发达,而且在沙漠和近沙漠的戈壁滩地带出现干枯的河床。因为西北地区的经济不太发达,水污染较轻,因此地下水水、降水成为决定西北地区供水安全程度的主要因素。在东北地区,虽然也是以地下水为主要的供水水源,但东北地区的水状况与西北地区有很大的不同。东北地区地下水较丰富,而且该区的降雨量较西北地区要大得多,但是东北是我国的重工业基地,建设较早,各项设施比较落后,环境污染较严重,尤其是对地下水的污染将成为该区治理的一个重点。因此水污染成为决定该区供水安全等级的一个重要的因素。西南地区与西北、东北地区有很大的区别,西南地区以地表水为主,因此地表水成为该区决定其安全等级的重要因素。
Ⅱ1.大气降水供水安全、地表水供水较安全、地下水供水安全亚区。主要分布在新疆。新疆的降水主要来自大西洋的盛行西风气流,其次来自北冰洋的冷湿气流,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季风都难进入新疆。全疆平均年降水量仅145mm,为中国平均值(630mm)的23%,在全球同纬度地区,新疆几乎是最少的。新疆年降水量小,而蒸发极为强烈,是典型的干旱戈壁沙漠地区。但由于盆地四周被高山围绕,山区降水、雪水非常丰富,河水年总径流量达884×108m3,全部流入盆地。所以新疆虽地处极端干旱地区,但得天独厚,水较为丰富,虽开发难度较高,仍具有很大潜力。目前,新疆以储蓄降水为主要饮用水源。
在新疆细土平原,由于不合理的引水灌溉,大水漫灌,重灌轻排,造成大面积土地次生盐碱化;有的地区次生盐碱土已占耕地的60%左右,导致农田严重减产。有的地区修建平原水库导致地下水位抬高,也是造成土壤盐碱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随着城市人口增长与工业发展,城市水日趋紧张,已成为全国普遍性问题。乌鲁木齐市主要以地下水作为供水水源,一度出现超量开。近年来新建成柴窝堡水源地,全市日供水能力增加到30×104m3,基本达到供需平衡。经过多年来的调查研究,又完成西山水源地与柴窝堡西水源地的勘探工作,可作为后备水源。因此该区的供水较安全。
Ⅱ2.大气降水供水较安全、地表水供水较安全、地下水供水安全亚区。主要范围为黑龙江和内蒙古东北部。黑龙江属中温带到寒温带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在-4℃~5℃。2008年末全省总人口3825.0万人。黑龙江省有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和绥芬河四大水系,有兴凯湖、镜泊湖、连环湖和五大连池4处较大湖泊及星罗棋布的泡沼。全省流域面积在50km2以上的河流有1918条,全省多年平均地表水量为686.0×108m3,多年平均地下水量为2.44×108m3,2005年全省年平均降水深为501.5mm,折合水量2281.06×108m3。
新中国成立60多年以来,黑龙江省水利事业蓬勃发展,农业灌溉供水219.1×108m3,有效灌溉面积4883万亩。发展节水灌溉面积3269万亩,抗旱坐水点灌能力3200万亩。目前,全省水田实灌面积达到3572万亩,水稻总产占全省粮食总产的40%左右。
黑龙江水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为:①水不丰富,时空分布不均匀黑龙江省多年平均地表水量为655.82×108m3,全省地下水可量为105.16×108m3,人均水占有量为2017m3,耕地平均占有量为8235m3/hm2。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水时空分布极不均匀。年内降水量主要集中在6~9月,约占全年的60%~80%。山丘区耕地面积约占全省的20%,其地表水占总量的74.5%;而占全省耕地面积80%的平原区地表水水量只占总量的25.5%。②水污染还未得到有效防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的排放量逐年增加。2005年全省废污水排放量32.75×108m3,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占83.5%,生活污水排放量占16.50。黑龙江省水环境监测中心2005年监测结果表明,在6618.5km评价河长中,超标(超Ⅲ类)水质河段占总河长的78%。其中:污染较重的Ⅳ类水质河段占评价河长的51%;污染严重的Ⅳ类水质及污染极其严重、丧失使用功能的超Ⅴ类水质河长分别占评价河长的16%和11%。因此,水污染问题是影响该区供水安全的重要因素,解决水污染将成为保证该区供水安全的重要途径。
Ⅱ3.大气降水供水安全、地表水供水较不安全、地下水供水较安全亚区。主要为内蒙古、甘肃、青海大部分地区。
甘肃省地处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降水稀少、时空分布不均、供需错位。水十分短缺,直接制约着全省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因此地下水成为该区决定其安全等级的重要因素。
内蒙古自治区以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为主。有降水量少而不匀、风大、寒暑变化剧烈的特点。年总降水量50~450mm,东北降水多,向西部递减。东部的鄂伦春自治旗降水量达486mm,西部的阿拉善高原年降水量少于50mm,额济纳旗为37mm。蒸发量大部分地区都高于1200mm,大兴安岭山地年蒸发量少于1200mm,巴彦淖尔高原达3200mm以上。全自治区地表水为671×108m3,除黄河过境水外,境内自产水源为371×108m3,占全国总水量的1.67%。地下水为300×108m3,占全国地下水的2.9%。扣除重复水量,全自治区水总量为518×108m3。年人均占有水量2370m3,耕地每公顷平均占有水量1.0×104m3,平均产水模数为4.41×104m3/km2。内蒙古水在地区、时程的分布上很不均匀,且与人口和耕地分布不相适应。东部黑龙江流域土地面积占全自治区的27%,耕地面积占全自治区的20%,人口占全自治区的18%,而水总量占全自治区的65%,人均占有水量8420m3,为全自治区均值的3.6倍。中西部的西辽河、海滦河、黄河3个流域总面积占全自治区的26%,耕地占全自治区的30%,人口占全自治区的66%,但水仅占全自治区的25%,其中除黄河沿岸可利用部分过境水外,大部分地区水紧缺。
Ⅱ4.大气降水供水较安全、地表水供水较安全、地下水供水较安全亚区。主要包括云南、贵州、重庆、湖南大部分地区、四川东南部等地。西南地区的水量丰富,但也是危机四伏。中国的高速发展刺激了能源需求的高速增长,由于中国石油天然气储量先天不足,发展水电成为解决能源短缺的重要出路,而西南地区的大江大河成为了水电开发的主要场所,无序的建坝热潮正在破坏西南地区的水环境,威胁到当地宝贵的生物多样性和景观。西南红层严重缺水区主要分布在四川、重庆、云南及贵州4省(市),红层分布面积31.01×104km2。但全区碳酸盐岩面积43.16×104km2,当降雨量保证率为50%、75%和95%时,天然量分别为2266.71×108m3/a、2021.14×108m3/a和1762.73×108m3/a。岩溶地下水可量为620.92×108m3/a,已开量90.28×108m3/a,开发潜力很大,为西南岩溶石山地区地方经济发展的水开发利用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2010年,西南红层缺水地区用斜井取水、地下河天窗提水和施工打井等综合手段,为干旱缺水群众打井88口,获取水量8.1×104m3/d,解决了24.47万人和6.39万头牲畜的用水困难。四川盆地周围山区地势高,雨量丰沛,多年平均降水量在1200~1600mm。盆地底部较为平坦,地势低,多年平均降水量700~1000mm,盆地周围山区径流量向盆地汇聚,为盆地水开发利用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从岷江上游高山高原区2.2664×104km2集水面积产生的每年140多亿立方米水中引入90多亿立方米,弥补了当地水的缺乏,目前已形成包括成都平原在内的盆地腹部1100多万亩的大型灌区。由于大量降水一般集中在6月以后,而且水的年内分配年际变化大,即使在年水总量大于平水年的年份仍有旱情发生。盆地东部的嘉陵江流域7月、8月干旱缺水频繁。旱灾是对四川省影响最大的自然灾害,因此季节性缺水也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Ⅲ.水与供水较不安全区。包括2个亚区,主要分布在我国的陕西、湖北、湖南部分地区、江西大部分地区、福建、浙江部分地区、华南大部分地区、港澳台地区、黄土高原大部分地区,黄河流域的内蒙古等。每个亚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和自然属性不同,引起供水较不安全的因素也不同。
Ⅲ1.大气降水供水较不安全、地表水供水较安全、地下水供水较安全亚区。该区主要范围为陕西、湖北、湖南部分地区、江西大部分地区、福建、浙江部分地区、华南大部分地区、港澳台地区等地。
珠江流域年平均径流总量为3360×108m3,流域人均水量为4700m3,相当于全国人均占有水量的1.7倍。广东是珠江流域经济最发达的省份,也是向珠江排污最多的省份。2008年广东的GDP占到珠江流域总GDP的79.64%。进入广东的河流基本达到了Ⅲ类以上的水质,但进入珠三角地区后,部分河流水质为劣Ⅴ类。珠三角地区是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和主体。我国多年的改革开放促进了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和国民经济高速增长,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是,由于对开发强度过大,造成了环境污染、水土流失、耕地面积减少、耗竭速度提高,珠三角地区成为广东省环境污染较严重的地区。目前,随着珠三角地区城市化建设加快,城市人口增加,产生大量的生活污水,同时对环境造成污染的工业企业大量增加,带来一定的工业污染,这些因素造成的河水污染已经形成水质性水短缺。
广西为全国水丰富的地区。广西地处低纬度区域,降雨量比较充沛,河流发育,水丰富。全自治区地表河流总长3.4×104km,其中集雨面积50km2以上的河流有986条;全自治区水域面积8026km2,占全自治区土地面积的3.38%,全自治区常年河流年径流量约1880×108m3,约占全国地表水总量的6.4%,居各省(区、市)的第4位。在经济发展速度日益增快的广西,水利用率低,水污染事故频频发生。小酒精厂、小糖厂、小造纸厂成为了广西污染排放的主要源头。目前广西仅有南宁、柳州、桂林、北海4座城市建有污水处理厂。而广西14个市107个县的主要入河排污口共有1496个,这些排污口每年向江河水库中排放的废污水达数十亿吨。
Ⅲ2.大气降水供水较安全、地表水供水较不安全、地下水供水较不安全亚区。该区主要范围为黄土高原大部分地区、黄河流域的内蒙古地区。该区主要为黄土高原地区,黄土层深厚,土质疏松,地形破碎,暴雨频繁,水土流失极为严重,因此黄土高原区几乎全都被严重的沙漠化、水土流失和水源不足等问题所困扰。黄土高原是我国水严重缺乏的地区,绝大多数地方的人畜饮水要依靠雨水集留。自然降水是这一地区水的主要补给来源。自然降水有着其自然性的区域和时间的变化波动,降水从西部不足190mm到东部接近900mm,空间差别大。因该区经济发展较落后,所以水受污染程度较低,地表水成为该区决定其供水安全等级的重要因素。内蒙古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水更为短缺,而且全自治区区水分布不均,90%以上集中在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严重缺水,再加上人为欠合理利用、截流等,使广大地区的地表水流量逐年减少,湖泊干涸,河流断流,尤其是中西部草原与荒漠地区。内蒙古不仅水短缺,水环境质量也日益恶化。大量的污水未经处理或部分处理后排入江河湖海,造成水体污染,也使水短缺加剧,形成恶性循环。
Ⅳ.水与供水不安全区。主要范围为华北地区和长江下游、辽宁等地区。因受降水和下垫面的影响,华北地区水的时空分布和开发利用条件差别很大。该区的年径流深一般在25~250mm之间,山河流一般流域面积很大,有较好的建库蓄水条件,地表水容易得到控制利用;而平原河流水系分散,源短流长,且径流多为汛期涝水,难以利用。平原地区的地下水对供水具有重大的意义,各地的补给量和开条件差别也很大。一般来说,山前平原区(如太行山前)既能得到山区水库调节的水量,又有丰富易的地下水;有引黄条件地区(如山东西北)得力于黄河水的补充。这些地区的水相对丰富,但问题也不少,如太行山前区近年来需水量增长迅速,已出现了地下水漏斗和工农业争水现象;引黄地区则因引水引沙的结果,造成了大范围的土地沙化和高扬程提水成本高等问题。至于那些来水没保证、地下水贫乏且水质不好的地区(如黑龙港、运东地区和河北北部地区)洪水条件相对较差,有些地方至今人畜喝水问题都没解决。
Ⅳ1.大气降水供水较安全、地表水供水较不安全、地下水供水较不安全亚区。主要为长江下游地区。长江下游主要支流,南岸有青弋江、水阳江水系和由东苕溪、西苕溪、吴淞江、黄浦江诸水形成的太湖水系,北岸则有皖河、滁河和巢湖水系等。这些支流水系都较短小,水量很有限,加之干流大部分为感潮河段,常受潮汐顶托影响,所以历来以安徽大通为全江控制河段计算水沙量。据近实测资料统计,长江每年经过大通的入海水量,最丰年为13600×108m3,最枯年为6370×108m3,多年平均值为9110×108m3,但通常以1Tm3计。长江下游地区是我国湿地比较丰富的地区之一。湿地对长江中下游的防洪、排涝和水源保护等方面,有着巨大的环境功能和环境、经济效益。而人类无序的开发,严重损坏了长江的生态功能,并直接影响到了长江下游这块目前中国最具经济活力区域的经济功能。我国的长江流域水虽然丰富,但时空分布不均,流域洪灾频发,旱灾也十分严重。长江流域受污染的特点是下游重于上游,支流重于干流,湖泊半数以上已处于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状态。长江中下游流域特别是长江干流区域大中型企业集中,大多数属于化工、冶金、机械、造纸、食品加工类企业,以能源及原材料为主的高耗能、高耗水的产业格局,造成结构性污染十分突出。工业污染源治理也是长江中下游水污染防治的一个重点。由此可知水污染是影响该区供水安全等级的重要因素。
河南省年降水量一般约600~1000mm。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4~10月各地降水量均占全年的80%~90%。这一时期降水和热量丰沛,利于农业生产。但因河南省降水主要来源于东南季风,省境降水的年变幅和季节变幅大,因此发展灌溉是保证农业稳产高产的基本条件。全省年均径流总量为361×108m3,中等旱年约185×108m3。一般年份,丰水期(6~9月)时大部分地区径流量占年径流量的60%~70%;枯水季节河流水量较小。以地表水水质而言,各流域地表径流的矿化度都较低,一般小于0.3g/L,属钙质重碳酸盐水。河南省地下水较丰富,初步估计约222×108m3,其中,平原与河谷盆地约占76%,山冈地区约占24%。平原地下水主要由降水和河、渠侧渗补给,山冈地下水主要由降水入渗补给,水位均随季节变化。浅层地下水位的年变幅约2~3m,每当干旱年份或干旱季节,需大量用水之际,许多地区(如南乐、濮阳、温县等地)出现地下水位下降、涌水量剧减的情况。
山东省地下水综合补给量193×108m3/a,可供利用的地下水淡水169.59×108m3/a,近年山东省地下水实际开量大约在130×108m3/a。据此推算,山东省地下水潜力至少在35×108m3/a以上,而且都属于浅层地下水,水位深的也只有10多米,有的富水地段水位还高于地面。这些有待开利用的地下水分布在全省17个市,其中菏泽、德州、临沂等市开潜力最大。山东省地下水开潜力大,但不注意环境保护。据山东省环境状况公报,主要河流、湖泊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大部分河段超过国家V类水质标准。河岸两侧地下水污染由线状而逐渐变为带状,进而向面状发展。
Ⅳ2.大气降水供水较安全、地表水供水较不安全、地下水供水较不安全亚区。主要为华北平原地区,华北地区总面积为13.6×104km2,人口约1.11亿,GDP占全国的12%,粮食总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10%,在我国粮食安全、能源、原材料工业和城市化发展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水严重短缺和不合理利用正在制约着当地的经济发展。华北地区是我国水最紧缺的地区,人均水量每年仅为335m3,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6。且地表水时空分布不均,地下水是华北平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柱。北京、石家庄、邢台、邯郸、保定、衡水、廊坊、唐山等城市的地下水开量已占总供水量的70%以上。最新调查成果显示,华北平原地下水天然每年为227.4×108km3,2000年地下水开量达到212×108km3。其中,浅层地下水开量为178.4×108km3,占总开量的84.2%;深层地下水开量为33.6×108km3,占总开量的15.8%。华北平原浅层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总体上为106%,深层地下水为139%。由于开布局不合理,河北、北京等地近30年来浅层地下水位普遍下降了20~40m,超严重。河北省现状地下水开程度达到128%,每年超约22.3×108m3,15年以来累计消耗地下水储存量超过500×108m3;北京市地下水开程度103%,每年超(1~2)×108m3,1961年以来累计消耗地下水储存量60×108m3以上;天津市地下水贫乏,开程度达到111%,每年超近7000×104m3。山东、河南、山西等省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也都在75%以上,主要城市地下水超严重。由于深层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全区深层地下水位低于海平面的范围已达到7.6732×104km2,占平原区总面积的55%。并且造成海水入侵,使土壤盐碱化。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