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油价的依据案例分析-调整油价的依据案例
1.8元油价与锂价暴跌,终结特斯拉、雪铁龙掀起的价格战
2.财政补贴的主要案例
3.有哪些“空手套白狼”的案例让人称绝?
4.国际油价波动分析与预测的目录
5.陈久霖的重大
8元油价与锂价暴跌,终结特斯拉、雪铁龙掀起的价格战
新能源车涨价,特斯拉官降,中国品牌跟进,燃油车掀桌子,部分车企开启保价模式。以上大约是从去年底到今年初,国内车市的经历的一系列过山车似的价格大乱斗。就当上个月大家还在讨论价格战要打到什么时候,到底是“保价派”技高一筹,还是掀桌子的更得人心时。国内油价迎来今年最大涨幅,以及碳酸锂半年不到的时间暴跌近66%的消息,恐怕要为一季度风风火火的汽车价格战,画上一个句号了。
份额降、油价涨,油车再打价格战也没用?
持续数月的价格战,简单来说,就是车企们为了留在“牌桌上”所做出的努力。但是价格战拼的却不是车价本身,甚至也不是制造成本,而是在风云变幻的车市格局中,对于产品、车企的预期。试想,如果明确告诉你,某家车企明天就要关门大吉。那么即便现在它的产品就是打骨折,恐怕绝大多数人也不会选择去趟这趟浑水。这种案例并非没有发生过,对于曾经选择退出中国市场的品牌而言,其收尾的库存,最终归宿往往是租赁或二手市场。而它们在退出之时也并非没有选择大幅降价,但无论消费者还是车市同行,对此行为其实大多也都并不在意。
那为什么现在都开始在意了呢?因为彼时的降价,是准备卷铺盖走人,而现在的降价是为了继续撑下去。特别是对于燃油车领域而言,大家账本都非常清楚。首先,大盘是基本稳定的。自2017年到2022年,国内乘用车销量基本围绕2400万辆左右水平震荡徘徊。其次,存量的数据中,新能源车的份额逐渐提升。去年国内新能源车销量已经突破650万辆,同比几乎翻番,实现每卖出四台车,就有一台是新能源车的格局。按照前面“买预期”的论调,其实燃油车目前已经处于守势状态,而油价可能会是压垮这一姿态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全球主流车企纷纷选择“锁死”燃油车科技树,将有限的财力和精力都投入到挖新战壕时。其实也等于变相“锁死”了燃油车的制造成本。平台化的制造方案,多产品(甚至多品牌)共线的生产方式,成熟的供应链体系。简单来说,只要边际效应能够维持,燃油车的生产制造就会保持在可控且较低的水平。这也成为传统车企打价格战时手握的重要筹码。但油价对于消费预期的影响,恐怕会导致传统车企不再愿意主动将手中的筹码掷出,而是被动选择固守。
我们先来复盘一下近年来油价与车市的关系。在去年上半年一波10涨2跌的走势下,国内油价也从“6元时代”快进到“9元时代”。叠加其它因素影响,去年3-5月份国内汽车销量同比降幅明显,但同期的新能源车市依旧保持正增长状态。然而到了去年下半年,整体画风为之一变。一方面,3涨8跌的油价走势,并没有让“10元时代”到来,还在年底成功将92号汽油压在了8元以内。另外,部分燃油车的购置税优惠政策,也刺激了去年下半年的车市表现。
再把时间拨回今年,虽然购置税优惠告一段落,但油价在第一季度基本克制,并且3月份的两连跌,让很多地区的95号汽油都跌入了8元以内。相对宽松的油价走势,让车企的价格战足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但4月份的大幅上涨,无疑再次唤醒了消费者对于油价的记忆。特别是在地缘局势暂无缓和迹象,以及供需关系的客观状态下。消费者恐怕也会产生油价将会处于高位震荡的预期。加上燃油车本身就处于份额被挤占的防守姿态,叠加使用成本的预期,车企自身继续价格战的预期收益自然会持续萎缩。当然,燃油车也不用担心新能源车会趁机利用价格“收割”,因为它们也准备收手了。
喘口气、继续卷,电车也打不动价格战了?
从市场份额来看,新能源车预期向好,这点是毫无疑问的。只不过面对新势力的加入,中国品牌的崛起,以及传统外资车企的转型,整体大盘的向好,并不意味着每一个参与者都能分到预期的蛋糕。于是新能源车也一度选择在价格战问题上与燃油车联动。但是热闹的价格战掩盖了至少两个问题。其一是国补的取消,即便是退坡之后的水平,对于国内新能源车企而言,在成本压力上绝对是“伤筋动骨”的存在。另一点则是技术上的投入,无论现在热门的800V,还是智能驾驶、座舱,以及充电桩与换电站等硬件投入,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仅以造车新势力“蔚小理”来看,如果刨除研发费用一项,那么至少理想汽车已经可以实现盈利了。
当然,与很多手里只有一本新能源账的中国品牌车企不同,绝大多数外资车企还有燃油车可以输血。不过就像前面聊的那样,燃油车现在处于自顾不暇的状态,恐怕也只有诸如宝马、奔驰这种一线豪华品牌受波及程度较小。但这些具有宽阔护城河的品牌,本身从来也没有加入价格战的意思。
再把视线拉回新能源车,其价格战标志件当属特斯拉今年的大幅官降,以及国内油价缓和时,燃油车掀桌子带来的市场“恐慌”。如果说后者带来的“危机”已经消散,那么前者还会再动手吗?无论是同行的试探,还是消费者的期待,有关特斯拉在上周六再次大幅降价的传闻确实“如期而至”。只不过特斯拉这次选择让同行安心。顶着特斯拉“全球定价最低”市场的头衔,上周“星舰”都炸了,又怎么可能再降价呢?这当然是开个玩笑,但特斯拉所谓“成本定价”的策略也实属贴金。实际原因恐怕只要翻看特斯拉去年的销量、订单表现就一清二楚了。
去年12月份,特斯拉中国批发销量环比下滑超4成。这似乎做实了特斯拉当时在国内减产,以及销量不及预期的传言。而根据有关数据披露,去年年底,特斯拉在国内挤压的订单只剩5千多台。这些或许才是刺激特斯拉在今年年初直接在价格上“放大招”的根本原因。但是降价带来的负面效果也在显现。根据今年一季度的数据,特斯拉营收同比增长近24%,净利润却同比下滑约24%。很显然,降价带来了销量,但盈利能力也下滑迅速。从产品毛利率来看,特斯拉也几乎下滑了10个百分点,毛利跌至20%以内,已经低于经营目标线。这种局面下,趁着上游大宗供应链降价“回血”还来不及,又有谁会挑头搞价格战呢?
总之,一季度国内车市略显混乱的价格战似乎要被画上句号了。无论燃油车还是新能源车,确实在价格战之中收获到了一定的销量。但油车的前景并不完全在自身的价格上,反倒是继续“割让”利润,所能得到的正向反馈在减少。如此以来,等待类似去年购置税政策那样的“普惠”性质的利好,似乎成为更理想的选择。而新能源车方面,就算是成本控制大户特斯拉,也得喘口气。与其指望碳酸锂的暴跌促使新一轮价格战开启,还不如期待诸如4680电池、一体压铸车身等基础落地,从根本上进一步压低成本,以实现“油电同价”。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路咖汽车,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财政补贴的主要案例
财政收入事例
中石化集团很可能已获得了给予炼油板块财政补贴的批文,但是补贴多少尚未透露。此次中石化获得巨额补贴已成定局,2007年中石化炼油板块亏损比2006年更大,外界传闻补贴将在100亿元以上。据悉,2007年底,中石化和中石油双双向国家申请财政补贴,但中石油尚未传出拿到补贴批文。
中石化年盈利700亿获财政补贴遭非议
前两次已获补150亿元
2005年和2006年,中石化分别获得国家财政补贴100亿元和50亿元,如果此次补贴到位,这是中石化第三次获得国家财政补贴。“今年亏损比2006年更严重,国际原油价格一直疯长,第三季度炼一吨油就要亏损600~700元。”中石化广东一家公司的人士介绍,“亏损的关键是下半年,尤其是第四季度,一直都在90美元/桶,而11月成品油提价后,折算原油价格也仅仅是维持到65美元/桶的水平。可以这样说,中石化的整个炼油板块2007年是全面亏损,尽管年报上会有盈利,但那是靠中石化其他业务弥补亏损的。”2008年1月份,中石化炼油亏损更严重,因为雪灾期间要保证供应,高价购了很多石油,使得整个炼油板块的上下游全线亏损,这在中石化是比较少见的。
在三大石油巨头中,中石化国内油田较小,大部分原油依靠进口,而中石油国内油田多,进口就少很多,而中海油的主要业务在勘探和开。中国石化(10.82,0.43,4.14%,吧)进口原油占中国80%,加工量占中国70%,国际油价上涨造成的亏损大部分由中石化承担,国家对成品油价格调控的影响也主要反映在中国石化。
整体盈利或达700亿
中国成品油价格仅仅上调过一次,年底中石化和中石油双双向汇报政策性亏损,希望得到财政补贴。
广东省石油学会储运销委员会秘书长范小平认为:“这次补贴应该超过2006年,因为政策性亏损比2006年大,但实际能够补贴多少,尚很难定论。”而国家能够贴多少给中石化,外界传闻相差巨大,有传补贴150亿的,也有120亿、100亿的,还有50亿的。不过,中石化上市公司的业绩依然是有巨额利润,并且年年递增,2006年盈利506亿元,而2007年有传闻盈利700亿元。范小平认为,整体盈利与补贴炼油是两回事,盈利不应该影响补贴。
尴尬应对外界非议
前两次补贴消息一出,中石化无一例外的遭遇外界的“非议”。不过,一位中石化的人士称,中石化是国有企业,即使是炼油亏损,也要开足马力生产,国际成品油价格与国内成品油价格每吨高1000元,也要进口成品油保国内供应。但中石化同时也是上市公司,投资主体已经多元化,要对股东负责,如果炼油明明没有钱赚,还高价进口原油开足马力加工,这不符合股东利益,需要国家补贴。广东省石油学会储运销委员会秘书长范小平认为,国家的成品油定价机制没有执行,如果出台一套透明的能够兼顾国家、企业和消费者三者利益的动态机制,将有助于解决这种“既要对国家负责,又要对股东负责”的尴尬局面。
有哪些“空手套白狼”的案例让人称绝?
我来说个昨天发生在我家小区里“空手套白狼”的!
昨天下午突然在小区的公告栏出现一纸公告!大概意思是,为响应小区业主号召,今天将对本小区进行免费集体灭蟑螂活动!请业主家中留人,本公司会派专业技术人员进门查看!
到晚上挨家挨户敲门,进屋就把蟑螂药打开放到柜子下面,还再来一个蟑螂贴,两手一摊,收费50元,说人员免费放,药物收费!很多业主无奈只得交钱,为50块钱也不值得大晚上跟人吵架!
因为这种套路我遇到过,所以他敲我门时,我明确告诉她:不要到处敲门了,否则我喊物业了!只见她快快的就走了!
再来说一个真实亲身案例,月入10万零花钱。
某石化加油站朋友有销售任务,主要针对大客户。无意间提起,随国际油价波动,柴油批发售价比市面零售价格低1元左右(出库价格)。
然后联系某工程公司,一般工程量中偏上的工地,以20台挖机,40个渣土车的设备量算,每月大概消耗用油100吨。
现在你可以去谈业务了,带着你的低价去。一吨油大概6000多的成本。你可以去找工程公司谈油价,每吨就算多一两百块钱。都比市面便宜,有些地方的某石化公司还能负责埋油罐,提供加油枪。程序全合法,能提供正规。
每吨卖工程公司6100的话,每个月每吨油挣100,一般工程公司消耗100吨的量计算,每月10万。这只是一个工地的消耗量,如果工地再多一些呢?你可以拿出2万分给你的某石化朋友,既帮他完成销售任务,又能和他双赢。只是你不知道,很多内部员工也在找外人合作。
你以为我胡说八道?会问我,哪有这么简单。没错,就是这么简单。信不信由你。对了,忘了告诉你一个行业规矩,运费买家承担
国际油价波动分析与预测的目录
总序
序言
第一部分 国际油价波动分析
第一章 全球石油市场信息溢出研究
1.1 引言
1.2 信息溢出检验文献综述
1.3 实证研究
1.4 本章小结
1.5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国际油价短期波动研究
2.1 引言
2.2 以前的相关研究
2.3 实证数据和方法
2.4 实证结果
2.5 本章小结
2.6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基于粗糙集和小波神经网络的油价影响因素分析
3.1 引言
3.2 基于粗糙集和小波神经网络的混合方法
3.3 混合方法的应用
3.4 本章小结
3.5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国际油价影响因素的综合分析
4.1 引言
4.2 影响原油供给的因素
4.3 影响原油需求的因素
4.4 影响原油价格的短期因素
4.5 本章小结
4.6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突发对油价的影响分析
5.1 引言
5.2 突发类型
5.3 油价波动特点
5.4 案例分析:突发对油价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经验模态分解的国际原油价格波动分析
6.1 引言
6.2 经验模态分解
6.3 分解
6.4 合成
6.5 本章小结
6.6 参考文献
第七章 基于LSI的文本聚类在影响油价分类中的应用
7.1 引言
7.2 文本预处理
7.3 基于LSI的文本聚类
7.4 聚类结果分析
7.5 本章小结
7.6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国际油价预测
第八章 动态因子方法预测原油价格
8.1 引言
8.2 动态因子方法
8.3 数据
8.4 回归和预测结果
8.5 本章小结
8.6 参考文献
第九章 基于基金持仓的国际原油期货价格预测
9.1 引言
9.2 影响国际原油期货市场的因素分析
9.3 国际原油期货价格预测
9.4 本章小结
9.5 参考文献
第十章 小波变换在油价分析预测中的应用
10.1 引言
10.2 小波变换
10.3 基于小波变换的油价序列多尺度分解
10.4 基于多尺度分解的油价预测
10.5 本章小结
10.6 参考文献
第十一章 基于小波神经网络的油价预测
11.1 引言
11.2 小波神经网络介绍
11.3 实证分析
11.4 本章小结
11.5 参考文献
第十二章 基于供求理论的石油季度价格预测
12.1 石油价格影响机制简介
12.2 石油季度价格影响因素分析
12.3 石油季度价格预测模型的建立
12.4 本章小结
12.5 参考文献
第十三章 勘探开发与国际石油供求间关系分析
13.1 引言
13.2 石油供给的影响因素分析与情景预测
13.3 石油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与情景预测
13.4 本章小结
13.5 参考文献
第十四章 基于VARX与VECM模型的年度国际原油价格预测
14.1 引言
14.2 模型理论与方法
14.3 变量选取与数据说明
14.4 模型预测与结论
14.5 本章小结
14.6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国际油价预测系列报告(摘选)
附录二 报刊文章和观点精选
陈久霖的重大
2003年起,陈久霖掌控的中国航油经董事会批准后开始从事石油衍生品期权交易,初期小有斩获。但由于美国攻打伊拉克等国际突发的发生,国际石油期货价格走势出现变化。在2004年末石油期货价格迅速攀升之时,交易员纪瑞德做出错误判断,出售大量看涨期权(即所谓多头),最终导致5.5亿美元的巨额亏损。面对巨亏,中国航油及其母公司——中国航油集团曾竭力试图力挽狂澜。2004年10月,中国航油集团决定把所持75%上市公司股份的15%折价配售给机构投资者,筹得1.11亿美金暗中用于补仓(这后来被外界普遍指责为母公司明知上市公司巨亏却隐瞒公众投资者并完成“内幕交易”,也是导致陈久霖后来入狱的主要原因)。
然而,由于国际油价仍在不停攀升,亏损额不断扩大。自2004年10月26日起,中国航油集团指令中国航油在高位全部斩仓,5.5亿美元的亏损成为事实。2004年11月30日,中国航油向当地法院寻求债务重组。
被揭发后引起了中国和新加坡舆论的高度重视。在新加坡,中航油被认为是自1994年巴林银行破产案以来最为严重的一次金融,并且再度引发对于新加坡金融控管当局在监督方面是否有失职的争论。而在中国,该再度暴露出国有企业管理体制的问题。
最近,使中航油损失5.5亿美元的陈久霖,出狱后改名陈九霖,上任大型央企葛洲坝国际公司的副总。有才网友写了副对联:上联:无名百姓必须实名上网;下联:知名罪犯可以改名当官;横批:中国特色 2005年6月9日,陈久霖等五名中国航油公司的高官被正式提起控告,陈久霖面临包括未如实发布消息、涉嫌内幕交易等多项指控,最高将可处以94年监禁以及25万新元的罚款。几天之后,陈久霖在筹措到了200万新元(约合120万美元)的保释金后保外候审。2006年3月21日,新加坡初等法院对陈久霖做出判决,陈久霖必须四年零三个月,同时遭罚款33.5万新加坡元。
《商界》杂志等媒体曾撰文认为陈久霖是一颗“弃卒”,即类似于象棋中“丢卒保车”的那个被遗弃的卒子。 在新加坡监狱度过1035天,并在此后经历多重劫难的陈久霖,以一种曲线方式重新进入国资委企业的“队伍”。
据财经网消息,49岁的陈九霖目前是中国葛洲坝集团国际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与他此前供职的中国航油集团一样,新东家葛洲坝国际公司的“娘家”也是国资委。
陈九霖重回央企工作之事,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有人援引《公司法》和《企业国有资产法》的相关条文,对陈九霖重新担任央企高级管理职位的合法性提出质疑:《公司法》第147条第1款第2项规定,有因贪污、贿赂、侵占财产、挪用财产或者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被判处刑罚,执行期满未逾五年的自然人,不得担任公司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此外,《企业国有资产法》第23条第1款亦规定,“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机构任命或者建议任命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应当具备下列条件:(一)有良好的品行;(二)有符合职位要求的专业知识和工作能力;(三)有能够正常履行职责的身体条件;(四)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针对质疑,中国民商法学泰斗、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法学院马俊驹教授在接受记者访时,认为陈九霖复出根本不违法。马俊驹教授表示,判断陈九霖重新任职是否合法的关键在于,他在新加坡被处刑罚又在国内重新任职是否违反了上述规定?这就要看陈九霖在新加坡被处刑罚在大陆中国的法律效力。关于中国公民在国外被处刑罚在国内的法律效力,刑法并没有明确规定。根据主权原则,新加坡法院根据其国内法对于陈九霖在新加坡的行为所做的判决,并不必然在中国直接产生效力。如此看来,陈在新加坡的行为没有经过我国刑事诉讼程序认定为犯罪,自然不能认定为构成了我国刑法规定的犯罪。因此,陈九霖的复出任职并不存在法律障碍,并没有违反《公司法》和《企业国有资产法》的上述规定。因此,以新加坡法院所做出的判决为根据认定陈九霖在中国复出任职有法律上缺陷,是不能成立的。
还有些媒体提出疑问,造成国有资产特别重大损失的陈久霖应该终身不得担任国有公司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为何又复出?其实,这些媒体并没有准确解读《企业国有资产法》第七十三条。《企业国有资产法》第七十三条规定:“国有独资企业、国有独资公司、国有资本控股公司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违反本法规定,造成国有资产重大损失,被免职的,自免职之日起五年内不得担任国有独资企业、国有独资公司、国有资本控股公司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造成国有资产特别重大损失,或者因贪污、贿赂、侵占财产、挪用财产或者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被判处刑罚的,终身不得担任国有独资企业、国有独资公司、国有资本控股公司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公司法》第三条规定:“公司是企业法人,有独立的法人财产,享有独立法人财产权”。据此,虽然中国葛洲坝集团公司是央企,但其投入中国葛洲坝集团国际工程有限公司的资本的法律性质是企业资本而不是国有资本,因此陈久霖任职的中国葛洲坝集团国际工程有限公司不是国有资本控股公司,也不是国有独资企业和国有独资公司,故不适用《企业国有资产法》第七十三条的规定。
2011年10月陈九霖受聘担任安徽大学商学院MBA兼职教授。陈九霖对受聘安徽大学MBA兼职教授表示非常荣幸,希望以此为契机,将自己对商业的领悟和经验与广大同学分享,做一个称职的MBA兼职教授,培养更多的商界精英。
在安徽大学商学院首次授聘任仪式中,陈九霖就中国经济如何“避免重蹈视野狭隘综合症的覆辙”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并回顾了亲身经历的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成功和失败的资本运作案例,给这次风波做出客观的总结和生动的评述。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